当前位置:首页 > 自律 > 政策法规 > 正文
新闻资讯

重拳出击!信用体系建设助推“法治慈善”
2018-03-01 09:47:45   点击:

重拳出击!信用体系建设助推“法治慈善”——浅析《关于对慈善捐赠领域相关主体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


   2016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实施,业界欢腾,翘首期盼迎接“法治慈善”时代到来。在这部具有诸多亮点的法律中,有一条在当时似乎并不起眼:第九十五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建立慈善组织及其负责人信用记录制度,并向社会公布。
 
   2016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中再次提出,要求建立社会组织“异常名录”和“黑名单”,为充分发挥信用监管的作用,建立社会组织信用信息记录、使用和管理制度。
 
   2018年1月24日,民政部部门规章《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实施,其中,第二十二条规定,各级登记管理机关协调配合相关部门在各自职权范围内,依据社会组织信用信息采取相应的激励和惩戒措施,重点推进对失信社会组织的联合惩戒。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则提到了“实施已签署联合激励、惩戒备忘录中各项激励、惩戒措施”。
   
   国家发展改革委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牵头部门,曾在2016年初出台了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惩戒失信备忘录。
 
   今天又有新消息,《关于对慈善捐赠领域相关主体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以下简称“备忘录”)已经签署。
 
   因此,对于这份专项于慈善捐赠领域相关主体的备忘录是不是也一样“严”?会不会因为“慈善”而存在“法外温情”?种种谜题,值得公众关注与期待。
 
   答案揭晓。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民政部、中央文明办、中央网信办、最高人民法院等40个中央部门和单位联合签署的备忘录发布并实施,在我国慈善发展史上,堪称是一大喜事和幸事。
 
   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项核心机制。这份备忘录,无论是激励还是惩戒,措施之多、力度之大、影响之广,打出了推动慈善捐赠行为法治化的重拳,完成了和慈善法的衔接,也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完善慈善事业制度”的重大举措。
 
   至此,我国的慈善领域终于被纳入了以建立信用约束为核心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范畴。
 
   纵观备忘录全文,四部分、50项具体措施,明确了联合激励及惩戒的范围、对象、措施、责任部门等,规定了信用信息共享与联合激励及惩戒的具体实施方式,及信息反馈通报机制。
 
   针对2类激励对象,5类惩戒对象,规定了26条联合激励措施和24条联合惩戒措施,由40个相关部门和单位联合实施,涉及民生、科教、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以及工商、税务、海关、质检、公安等各市场监督领域,操作程序具体、可操作性强,法律及政策依据充分,各部委联动,力度空前。
 
   从对于守信组织的联合激励部分来看,在民政部门依法登记或认定、评估等级在4A以上的慈善组织,有良好的捐赠记录,以及在扶贫济困领域有突出贡献的捐赠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成为两类激励对象。在激励措施上,各参与部门从多个方面给慈善组织和捐赠人提供各种优惠便利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政务绿色通道、税收优惠、评优表彰,乃至经济上的激励,更多的是给予各种优先和便利。通过全方位的激励措施,体现了国家对于全民慈善的倡导,也符合中央对扶贫济困领域支持的政策精神,体现了“让守信者处处受益”的精神。
 
   再看失信联合惩戒。备忘录规定的联合惩戒对象不仅包括了被民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列入社会组织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的慈善组织,该组织的法定代表人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也在范围之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承担连带责任,一个都逃不了。特别要注意的是,在通过慈善组织捐赠中失信,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定承担责任的捐赠人以及在接受慈善组织资助中失信,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定承担责任的受益人同时被列入范围中,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此外,被公安机关依法查处的假借慈善名义或假冒慈善组织骗取财产的自然人、法人,也是备忘录规定的五类惩戒对象之一。
 
   可以预见,随着备忘录的签署并实施,“慈善”将不再是带有道德属性的“尚方宝剑”,不能成为逃避失信责任的“挡箭牌”,更不能成为违法犯罪行为的“免罪金牌”。
 
   失信惩戒措施,加大了捐赠人、受益人的违法违规成本,实质都在于约束和限制。失信将影响到个人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乃至将被剥夺“享受的权利”。例如这条让无数失信人近乎“奔溃”的惩戒措施:对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失信被执行人(包括自然人和单位)采取限制乘坐飞机、列车软卧、乘坐G字头动车组列车全部座位、其他动车组列车一等以上座位等其他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费行为。
 
   事实上,最高人民法院早在2013年10月1日起就正式实施了全国性的“失信者黑名单”制度,这对于建立健全惩戒制度,压缩恶意逃债者的生存空间,促使被执行人自觉履行义务,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此次备忘录的出台,更标志着执行威慑机制上升为更具有操作性的制度规范。
 
   “让慈善捐赠领域的失信者寸步难行”将不是一句空话。
 
   据了解,我国《信用法》《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条例》立法研究已全面展开,一些地方性法规陆续出台,各层面信用立法工作正在加速推进。2018年2月,民政部办公厅《关于报送社会组织活动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名单信息的通知》中提到,全国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已在开发阶段,预计年中将在全国部署使用。
 
   从单一的行政监管到协同共治、社会监督,从慈善法强调的透明度到备忘录约束的诚信度,社会组织法治建设也不断进行“升级转型”,信用建设将逐渐成为慈善组织的安身立命之本。
 
   事实上,慈善行为本就要以信任为基础。无论是受助人、慈善组织还是捐赠人,在实施慈善行为过程中,任何一方、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信行为,都可能会对整个慈善行业造成损伤。无论是前些年郭美美事件对于我国公益慈善行业的打击,还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公益的兴起,出现的各类诈捐、骗捐,抑或是捐赠人一时兴起随后悔捐、诺而不捐……这些丑闻一次次打击公众爱心,也侵蚀着慈善事业根基。慈善组织如何让公众重拾信心,建立更强的公信力?慈善法专章规定了信息公开,让每一笔善款都晒在阳光之下。  随着备忘录的实施,慈善组织如何进行信用管理、如何依法行善、规范治善,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健全内部治理、促进公开透明,将是整个行业和从业者所面临的新的挑战。
 
   或许,有人会觉得,我不作为,就不违法了吧?这里有一个前车之鉴,给大家敲个警钟:
 
   2018年2月12日,民政部通报了对中国扇子艺术学会作出停止活动三个月的行政处罚。同时,依据《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自行政处罚生效之日起,将中国扇子艺术学会列入社会组织严重违法失信名单。这是《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管理办法》从1月24日实施以来,首个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的全国性社会团体。
 
   原因?正是因为这家社会组织不作为。
 
   经查,中国扇子艺术学会存在连续多年未按规定接受全国性社会团体年度检查的行为,违反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的规定。
 
   其实,所有的激励惩戒都是手段,不是目的。对慈善领域而言,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如果没有对法律的敬仰与敬畏,没有法律意识与契约精神,该做的好事做不好、不好好做,也一样可能受到处罚。

相关热词搜索:重拳 法治 体系

上一篇:民政部关于开展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通知
下一篇:解读国家标准《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

项目推荐
捐赠方式
主办单位:陕西慈善联合会
Copyright © 2014-2017 陕西省慈善联合会 版权所有
陕ICP备170157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