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看看网上的标题,就能感觉到“巴比晚宴”被扭曲得像天津大麻花了。有的说,“巴比晚宴”对中国慈善有“战略性”意义,似“分水岭”作用;有的说,中国慈善不需要巴比启蒙,中国古人在乐善好施的时候,地图上还没有美国这个国家呢;还有的说,巴比的慈善理念水晶鞋不适合中国特色这双脚……
理由都坚挺、有力,各方持论者也都赫赫有名,正方有高调裸捐的陈光标,有顶着一头白发、穿10元钱布鞋在央视说壹基金的不易、感动了无数观众的李连杰,反方有刚刚荣升胡润百富榜首富、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
这不是一场力量型的拔河比赛,巴菲特、比尔·盖茨很中国式客气地说了,他们是来“倾听、学习”的,“交交朋友”而已。来华4天,巴菲特一路回答了十多遍对“中国的看法”,四处盛赞中国富豪。可巴菲特也很清楚,慈善土壤不同,现实之果各异。
颇值得一提的是,巴比晚宴带动了一场平民慈善晚宴,尽管“所有近100人的钱加起来也没有一个富豪的财富多”,尽管这些吃着38元餐的普通人多流于慈善口号,尽管组织者被嘲为“炒作”、“行为艺术”,但至少,巴菲特、比尔·盖茨来了!
这让人想起一桩旧闻:2007年,卸任后的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在家乡开慈善晚宴,邀请了各界名流。晚宴时,一个叫露西的小姑娘手捧储蓄罐来到举办晚宴的农庄门口,被保安截住。一番感人的表白后,保安依旧无动于衷。这时,巴菲特碰巧出现,塞给露西一张邀请函,令她成功地捐出了做梦都想捐掉的30美元零25美分。由此,晚宴的主题改为“慈善的不是钱,是心”,晚宴的主角也不再是捐了300万美元的巴菲特,而是小姑娘露西。
其实,中国处处都有小露西的身影。
如此说来,巴比带来的“慈善全球”理念,分享他们的个体实践,还可能让我们身边涌现更多的“露西”,这对中国还不够吗?
英国早在17世纪就颁布了《慈善使用法》,美国慈善有200年的传统,而中国慈善工作才真正起步十多年。把饼“做大”与把饼“分出去”两难中,一些中国企业家认同“捐出全部资产并不是真慈善,只有持续地为社会创造财富才是真正的慈善”、“裸不裸捐并不是慈善与否的标签”。
巴比的慷慨是因为他们已经足够富,大多数的中国富豪正处于事业的快速上升阶段,很多企业家最头疼的问题就是融资难,哪有工夫去做慈善呢?
显然,这些问题,不是一个多小时的巴比晚宴能改变的。尽管巴菲特的“慈善工作不分国界、不分种族,我们关注的是全人类”足够动听,但不得不承认,巴比“慈善地球”理念给中国带来新的启示。
“慈善地球”坚持财富社会化、慈善资本化和慈善国际化。毫无疑问,这一理念更“普世”、更“迷人”,更接近未来。它可能适应不了今天的中国,但它一定属于未来的中国。
“慈善地球”理念也许太大了,面对中国记者,生活简朴,住在50年前的老房子,办公室没有电脑、没有股票报价机,几乎不用手机的首富巴菲特说,在20个爱他的人与200亿美元中,他会选择前者。爱是永存的,而财富是每天都在更换主人的。
他用他具体入微的行为解释慈善理念。巴菲特的太太在格莱德基金会做义工到15年的时候,她跟基金会领导介绍说她是巴菲特的太太,当时对方差点晕倒。这家子人低调“潜伏”得够深的。巴菲特夫妇的3个孩子都从事慈善,每个人管理一个慈善基金会,巴菲特给他们每个基金会捐赠了10亿美元。
巴菲特称自己是现实主义者。正如他从北京到深圳,会直奔目的地,而绝不会中途下车到南昌玩儿一趟。工作上,他并不试图超过7英尺高的栏杆,他到处找的是能跨过的一英尺高的栏杆。他对慈善工作同样热情,每天早上去办公室,“我感觉我正要去教堂,去画壁画!”
宏大的慈善理念下,“现实主义”的工作作风,不正是当下我们天天谈慈善改革正迫切需要的吗?